“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哲学发展非常迅猛,因此,探讨中国哲学40年来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在当前有着重要意义”。在湖北大学召开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当代哲学发展”高端论坛上,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这样说。
回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了百花齐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比较开阔的一批人,一方面将很多国外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文学写作方式引领进来。另一方面也从中国漫长历史中寻找可以与外国抗衡的写作资源,寻找自己文化历史的再叙述。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之初是文化界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而文化精英则是文化界中的领头羊。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哲学家群星璀璨的国度,曾出现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享誉全球的哲学家。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德国哲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著名哲学家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也是西方文化中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道绚丽风景。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政教系率先邀请了谙熟德国哲学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先生来校讲学。张先生到学校为师生演讲了近一个月的黑格尔《逻辑学》。我有幸聆听了这次精彩的讲座。虽然时隔40多年,仍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张先生此次讲学在学校影响之深,对学校哲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之后他受聘湖北大学教授,创办了哲学研究所,并举办了一次研究黑格尔德国哲学世界学术会议。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日后湖大哲学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86年,张世英先生领衔,依托当时的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论丛》,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其相关哲学问题。张先生在湖大工作十余年,开榛辟莽,创建了哲学学科;传道授业,带出了一支哲学研究队伍;嘉惠学林,创办了《德国哲学论丛》,为湖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哲学论丛》创刊之路充满坎坷,正是一代代德国哲学研究者克服种种困难,尝尽千辛万苦,才有如今的成绩。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次政教系开大会,系党总支书记刘简言在全系大会上说:“根据学校发展,要成立哲学研究所,创办《德国哲学论丛》刊物,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没有经费。但是没有钱也要办,也要上马。只要有决心,想办法,克服困难,刊物是一定能创办的……”刘简言书记的话虽短,但铿锵有力,鼓舞着全系教工为之奋斗。
当时学校也很支持,下拨了一些经费,政教系从微薄创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德国哲学论丛》终于在1986年创刊。时任主编张世英,副主编刘简言、杨祖陶。在23个编委中,湖北大学的老师有王文卿、张传湘、谭明儒老师。
我还清楚记得,发刊辞是这样写的———
德国是一个富于哲学思辨的国度,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研究德国哲学对于推动整个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无疑会起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本刊多少能在这一方面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歌德说过,一个人即使是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歌德反对自我封闭,强调“利用旁人的工作”,“吸取外界的资源”,以发展独创性。他认为他之所以能获得可以自豪的成就,只不过是由于他“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别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输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本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不单凭自己“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而要提高我们对外国哲学家特别是德国哲学家的思想与作品多闻多见并加以区分和选择的能力。德国哲学家的语言一般都晦涩难解,但思想特别深邃,有极其独到的见解。希望能从我们对德国哲学的深入了解和钻研中崭露出一些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节选)
毫无疑问,发刊辞明确了办刊的宗旨,从做德国哲学起步,辐射整个外国哲学。当年德国哲学在国内是一个研究重心,在第一期发表文章的都是国内外顶尖哲学专家,因此在国内哲学界反响强烈。从1986年至2018年期间,《德国哲学论丛》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33期,2018年被社会科学出版社评为优秀集刊,现仍在出刊。
《德国哲学论丛》创刊后,最初是免费为各大专院校政治系哲学系赠阅。由于影响逐步扩大,有着良好的口碑,很多院校要求订购,甚至许多院校的哲学教师也纷纷汇款订购刊物。记得人大一位哲学老师在汇款单上留言:“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哲学论丛》开启了我在哲学研究事业上的起点,每篇文章都读出了愉悦,读出了启迪,读出了思想,谢谢你们……”
今天我们再翻开历年来的刊物,又会唤起那些回忆的文字,照亮尘封的细节,让人感慨万千。时光流水,就像风波中的漏船,奇迹般破浪前行。如果读者悄悄地跟随作者,打开每篇文章的小门,从不同的方向进入暗道,忽明忽暗,扑朔迷离,从不同的角度,便可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中,体味一篇又一篇精彩学术文章。这些文章记载着一段令人感怀的历史,更昭示着一个催人奋进的新起点。
三十多年过去了,《德国哲学论丛》从一个呱呱落地的新生儿成长为国内知名学术刊物,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
由此湖北大学成为我国研究西方哲学的学术重镇之一,《德国哲学论丛》也成为更多青年研究者致力于德国哲学、外国哲学研究的良好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要创新,就一定要经历一个决定性转折,那便是要从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在学术上获得自我主张,也即能够研究中国问题和把握中国现实。《德国哲学论丛》毫无疑问便承担着这样的重任。
而更令人感叹的是,我亲眼目睹湖大的哲学学院从最初政教系哲学教研室几个人而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如今,湖北大学哲学学科发展成为学校一门优势特色学科,《德国哲学论丛》更是成为湖大在哲学界一张靓丽名片。
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湖北大学始终自觉与时代同步,始终自觉按教育规律办学,始终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德国哲学论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正是湖大人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回望40年,向改革者致敬,向我们共同拼搏奋斗的岁月致敬!愿我们永远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珍惜光明,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