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虞锦林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教育将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社会工程、民心工程。具有教育资源优势的高等学校,更有义务与责任当好老年教育的领头羊,推进区域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6年,湖北大学老年大学成立,学校在服务校内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坚持面向社区开放,先后招收社会学员2000多人次。2010年以来,老年大学先后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武汉市委授予全省老年大学先进集体和全市先进老年大学等称号。黄桂玉等7人分别获得国家老龄委、省委组织部和武汉市老年先进工作者及老年大学先进教师称号。几年来的建设实践,我们有以下体会:
办学方向上,牢牢把握“三个坚持”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老年大学建设,涉老职能部门全力支持老年大学建设。根据党委要求,老年大学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坚持为全校和社区离退休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服务,坚持为营造和谐老年群体、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服务,坚持为老年朋友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湖北大学老年大学人气旺,秩序好,学员满意,教师满意,领导满意。
办学体制上,纵向一条线,横向“一张皮”
在涉老工作管理体制上,坚持纵向“一条线”领导,横向“一张皮”运作。党委分管离退休工作处及老年工作的领导直接兼任老年大学校长和关工委主任,离退休工作处主要负责人兼任老年大学副校长和关工委副主任,使“涉老涉小”教育的大事统一进入党委议事日程,使办学中的困难和具体问题能面对面、零距离得到解决。老年大学与校老年协会、老教师协会实行三位一体运行机制,领导成员相互交叉兼职,分工有侧重,运作一盘棋。在协调老年大学工作和教学资源配置上,不搞两张皮甚至几张皮,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办学模式上,实行长短结合,多头并进
老年大学一切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按需设课,现在,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各类兴趣活动班等为主的老教载体网络已形成,基本覆盖了湖北大学80%以上的离退休人员及周边8个社区部分老年人的求学需求。老年大学的长线班常年稳定在6至7个,学员规模在300人左右。目前,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绝大多数老年人感兴趣的文体舞蹈和健身健美领域。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棋牌队、书画队、台球队、集邮协会等十几个兴趣短线班,流动学员总数达千人以上。此外,老年大学每学期还要举办5至8期专题教育班,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骨干培训和校情汇报等多种方式,涵盖保健养生、时事政治以及老年朋友颇为关心的校内外热点问题等。每次专题教育的现场都座无虚席,受到老年人的热烈响应,收到良好效果。
办学功能上,与高校形成“三个相匹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仍是当今普通高校的三大功能。与社会老年群体相比,高校老年群体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知识层面的人员比重较高。以湖北大学为例,副高以上离退休人员中,约有70%属于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他们大都身体健康,事业心强,继续发挥其智力优势为人才培养服务潜力很大。老年大学开办以来,与老年协会和老教师协会协同,充分发挥高知识、低龄老年群体的优势,着力与高校功能相匹配。(1)人才培养匹配。争取支持,合理开发与利用高知识低龄老年群体智力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搭建针对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平台”。二是搭建面向中学教师的研究生课程班平台。三是搭建面向社会青年的自学考试全日制本科助学平台。(2)科学研究匹配。争取职能部门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来自教学科研一线的高知识退休人员,参与科学与教学研究。在学校年度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离退休与在职人员享有一视同仁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他们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编辑出版专著近100部,个人文集、诗集多部;近百人在学校、省市乃至全国获得科研成果或诗词创作奖。(3)社会服务匹配。高校老年教育载体向社区开放,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然趋势。老年大学开办以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稳定校内学员队伍的同时,坚持向社区和乡村开放,先后承载周边的余家湖、车辆厂、徐家棚等社区和团结村、三角路村的离退休人员2000多人次,受到政府的肯定,老年人的欢迎。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组织社区的各项老年教育活动,将知识、欢乐与笑声带给更多群众。
“有为才有位”,“有位变有为”。高校老年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老年教育、服务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出既利于自己发展又奉献社会的良性循环,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办学之路。
(注:本文已发表在中国《老年教育》2014/10月号p20-21)
(完)